查看原文
其他

给熊孩子辅导作业太闹心?宝妈一封《不要喊“妈”》成功解决问题,快来品读!

编辑组 张文质 2021-12-23


今天看到一个朋友转的一则妈妈写给孩子的告示,特别有意思,就是要告诉孩子不要动不动的就喊妈妈。


语文:不会写的字请查字典!不要喊“妈”!


写完的句子及看图说话请读两遍,读通顺并改正!不要喊“妈”!


数学:所有的题目做完请认真检查!不要喊“妈”!


不会的题,请通读三遍!不要喊“妈”!


实在不会的题目请完成所有的作业之后再喊“妈”!


英语:复习之后再写作业,不会的单词请用有道!不要喊“妈”!


请认真读写,认真检查!你妈我也实在不想喊你!


有困难第一时间请尝试着自己解决,不要第一时间就喊“妈”!


谢谢配合!合作愉快!

相信看完这则告示的家长朋友们都被逗笑了,同时又戳中了各位老母亲的心脏啊!有网友表示,每天要被孩子喊一百多次,都快受不了了!


张文质老师说“孩子喊妈”



01

为什么孩子动不动就喊妈?


经常会有家长吐槽说,孩子在学校表现特别好,上课认真,发言积极,个个老师夸。


可一回家,就不行了,各种撒娇,粘着爸妈不放手,有时候下楼丢个垃圾都要跟着,就是个跟屁虫,真的就跟上述的那位妈妈一样。


张文质老师在《急不得  慢不得》中说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核心的东西就是安全感。这个安全感,父亲或母亲都能让孩子获得。只要父母尽到这样的责任,就能对孩子的精神健康和精神发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他的需求能否被满足。当孩子的生理需求被满足之后,孩子会开始寻找精神需求,孩子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爱,被呵护,他就会觉得自己是被接纳的。


所以孩子遇到问题,都会习惯性地找妈,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安全感而演变到依赖妈妈另一方面是求关注刷存在感。


所以当孩子一遇到问题就找妈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下,是不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而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因素有很多,有缺乏父母的爱,父母的棍棒教育,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陪伴的方式不对等等。


还有一些孩子是求关注刷存在感的。有些父母平时不大管孩子,只有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才来管孩子。


这样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就会采取不断索取的方式。


比如,做作业的时候,总是说“饿了,不会做了”……总之,不做作业什么问题都没有,一做作业就什么问题都来了。


02

为什么孩子经常喊的是妈而不是爸?


这个就关系到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分工问题,因为也有一些孩子是动不动就喊“爸”的,只是按照我们一般的家庭分工来说,大部分家庭是妈妈在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教育等方面。


张文质老师在《奶蜜盐》中也讲到:“‘奶’,最浅显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母亲的奶水。它更深刻的意味,指的是以母亲为核心的充满温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环境。这个环境以充分的爱和满足感为导向,所有孩子都不可缺少。来自母亲的爱与照料也是所有其他人不能替代的。只有在母亲的怀抱中,一个孩子才能够成长得更健康,更活泼生动,更舒展明亮。 ”  


也就是说在孩子小的时候,母亲的角色会显得非常重要,她能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更丰富、更完整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亲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父亲能够启迪孩子探索生命的意义,比如社会责任、勇气、担当,等等。


父母的不同分工,造就了孩子喊“妈”多过于喊“爸”。而这种习惯如果不在该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改变,则会被保留下来。甚至可以保留到成年后。


像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在外其实他是一个很独立的人,人特别聪明,学东西特别快,自己开店,从装修到宣传开店都是自己搞。


可一回到家里,就感觉变成了小孩。杯子没看见了找妈,袜子没看见了找妈,爸没看见了也找妈,总之,什么不见了就找妈。


所以,孩子小“找妈”我们可以理解为孩子的需求。但是,大了还动不动就找妈,这就是病了,得治!


那么怎么治这个病呢?也就是在孩子该“断奶”的时候就要“断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03

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张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

9-24个月:简单易行的家务,比如把脏尿布扔到垃圾箱

2-3岁: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帮忙拿取东西,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父母给适量的水),睡前整理玩具

3-4岁:更精细地完成2-3岁的家务,喂宠物,取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水池里,帮助把叠好的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洗衣篮

4-5岁:自己铺床,准备餐桌(从拿刀叉开始,慢慢帮忙摆盘),叠好衣服放回衣柜,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岁:帮忙擦桌子,铺床/换床单,准备第二天要用的书包、鞋和东西,收拾房间

6-7岁: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独立打扫房间

7-12岁: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厕所,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等电器

13岁以上: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清理冰箱,清理灶具,做饭,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烘干、叠衣并放回衣柜);修理草坪

当然不同的国家对孩子的培养要求也会不一样。不过,孩子的独立能力不是一夜之间养成的,而是靠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培养起来的,需要我们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练习的机会。


1、鼓励孩子自己动手

孩子能自己动手的,则父母的手不要伸得太长,不要处处替代孩子的事务。


有位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游乐场,妈妈想跟着孩子一起进去游戏区,工作人员提醒她只需要到外围等着,她说:“我孩子还小,我怕她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工作人员告知她,游戏区有工作人员。


后来整个游戏区只听到这位妈妈喊:“小心跑,别摔着。”


这位妈妈就是把爱子的双手伸得太长了,这对于孩子独立性的形成会形成严重的阻碍。


2、适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挑战

在孩子跳一跳能够完成的前提下,让孩子接受一些挑战。


孩子在刚开始做的时候,因为缺少经验和锻炼,可能会犯一些错误,但是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现问题时就马上插手,去告诉孩子怎么做,甚至直接动手帮孩子做,这样孩子不但不能自立,反而会更依赖父母。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动脑筋自己去解决。


如果孩子求助父母,父母可以选择拒绝或者只帮助一部分,鼓励孩子独立完成,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完成的喜悦。


3、让孩子参与事情的决策

家中的一些小事情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并且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采纳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感觉到“自我做主”的乐趣。


这样,孩子体会到做主的感觉,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还会在一次次的做主中学会独立思考,而且也可以体会到自己在家里的重要性。


这既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又减少了孩子依赖心理的产生。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可以先想想,你是不是这样的父母:


每天帮孩子整理书包,收拾桌子,收拾玩具,穿衣服,辅导作业,天天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跑。


那么,需要赶紧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啦!毕竟,你帮他做得了一时,却做不了一世。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并不是你帮他做好一切,而是帮助他成为更好的人,成为阳光、乐观、自信、独立、自强的人!



审稿 |水谷龙生

编辑 | 姣姣

图片 | 网络


热门课程  #





#  投稿邮箱  #

zwzchsh@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个人介绍、照片、联系方式。
来稿请备注:投稿



推荐阅读  #


好文 | 四类亲子矛盾,你属于哪一类

好文 | 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用心陪伴孩子的父母!你的选择,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好文 |经历了2020年春天后,我们变成了这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